研讨主题1:
改革开放与高校改革发展
■南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马长虹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高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费增长、科研投入、人才引进、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迅速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重大原始创新的突破、人才评价机制的转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等,都对高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这种要求更加迫切。
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绝不只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高等教育应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如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的出发点,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科研攻关的主战场,高校科研方向的调整、人才的引进、评价机制的改革都要为实现自主创新强国的目标而开展。
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需要尽快完善高校治理体系,调整资源配置,改革人才、教师、学生评价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改进服务支撑,推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苏州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丁姗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招。40年来,高校早已从象牙塔转变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种力量释放的过程,是与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联系在一起的。
强化校地联系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共识。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既关注学科前沿,也做出惠民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把地方遇到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让研究沾着露水、带着泥土、冒着热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与所在地区的对外交流合作保持默契。
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与之匹配甚至略微超前的高等教育布局,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融的局面也将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深化。
■宁波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张芝萍
很多大学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学的价值在于什么?其实就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度,与社会发展的切合度有多大。这几年,无论是宁波还是浙江省,集合了很多学校高科技人才的智慧,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财富。因此,我一直有这样观念,高校培养的人要看对社会的经济引领贡献有多深。这是一所大学真正的责任和使命。
■汕头大学新闻中心主任余珊燕
汕头大学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没有汕头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也没有汕头大学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对国家高等教育所起的试验田作用。可以说,改革创新是汕头大学最重要的基因。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创造经验向全国高校推广。从汕头大学30余年改革发展之路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其次,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济南大学宣传部部长丛晓峰
高校的兴盛必然带动社会的发展,一座著名的城市必有知名的大学,牛津、剑桥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学与城市共荣共兴,高校要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对高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要和社会发展相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作用。高校发展方向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努力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武昌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万民
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和中坚力量。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优势在于:一是没有公办高校那么多的包袱;二是民办高校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没有束缚,机制灵活;三是民办高校没有公办高校那些传统惯性,如思维定式、制度惯性、机制惯性等,可以甩开膀子创新发展。
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改革竞争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任何一所民办高校要想办成“双一流”,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聚焦特色,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通识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主题2:
拔尖卓越计划与创新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外宣办主任王潇潇
加快“双一流”建设,聚力内涵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学科发展,建设新时代卓越华中大。一是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三颗明珠”成为华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项目的承担能力大大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三是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校举办的时机,打通中央及地方各级媒体渠道,打造华中大创新创业新名片。
■上海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章益国
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说白了就是要让下一代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机会“亲炙”上一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其实把一流的学生凑到一起,相对比较容易,但凝聚一批学术卓越同时又能倾心本科育人的教师,形成一个有机团结的师生共同体,也许很难。
我们很难想象把屈原、司马迁、牛顿、拜伦、达尔文、尼采、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福柯放到一个班里,然后让马克思当班长、“教育家”卢梭做班主任。天才的情感振幅往往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他们之间的离散性也更大。最佳策略是把他们集中管起来吗?从学校角度看,更强化的教育制度会显得有所作为,其实很多学生,可以循轨以最严格的教育管理对待之,成才的概率会更大。但对天分很高、以人才期之的学生,各类拔尖计划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养成小共同体内的纯粹求知、独立自由、追求卓越的精神氛围尤其重要。拔尖人才不是教育出来的,而只能是自我教育出来的。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合肥工业大学宣传部部长胡兴祥
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围绕这些问题,学校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个人以为,扎实的数理基础十分关键,没有一流的数理基础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广博的知识,尤其是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十分重要,这是人才厚积薄发的原动力;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必不可少,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在高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导向,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激发创新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河北工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陈鸿雁
工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工学并举”就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学”主要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工”主要指以经济建设特别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的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环境;“工学并举”就是努力构建工程教育与产业经济建设有机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吕冬诗
我个人认为拔尖人才培养不是掐尖人才培养。精英的产生不是靠把一些尖子生聚到一个班里,而是在大类培养过程中实践历练产生的。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应该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和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中国船海领核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摇篮,学校育人品牌和特色正是愿景、使命、特色、实践的交合碰撞中发展形成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刻理解“尖端”与“集中”的办学内涵,逐渐在历史的积累和自身发展的使命中凝炼出特色办学方略,为祖国的海防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中国民航大学宣传部部长王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中明确指出,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我们应该做什么?一是将校园媒体搭建为实践育人平台,凸显文化育人、新媒体育人功能。二是以提升传播力为重点,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功能。三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准民航人”。
研讨主题3: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素质教师队伍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晓霞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基础性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宣传工作切入,就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别的部门做不了的事。在理念上,既要聚焦重点,立足主业、服务主业;又要主打特色,发挥优势助力主业。做大做强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文化建设三大宣传工作主业,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特有优势,主动服务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业。
在实践中,宣传工作要积极适应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对宣传部门统筹职能要求更高、创新要求更加迫切的新形势,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努力在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所作为。第一,打好牵头抓总担当牌,思政主线贯始终。第二,弹好业务统筹钢琴曲,细实用力谋创新。重点做好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理论宣传、新媒体宣传,内外宣传紧密配合,提高学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增强教师荣誉感自豪感,切实发挥宣传鼓劲的集聚效应。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持续增强教职工归属感自信力。
“有为才能有位,根深才能叶茂。”宣传工作必须苦练内功,精耕细作,提升工作本领,推进工作创新,不断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王长华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既是国家的期望,也是师范院校的责任、使命与发展方向。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管、学、导、育”四大关键环节,推进教师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二是强化师德养成。在全社会带头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履行立德树人核心使命。三是坚持示范引领。通过选树宣传教书育人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提倡什么、坚守什么、反对什么,激发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崇德向善。
■太原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李吉明
高校教师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高尚情操的重任,高校办学中,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教师。只有时刻看重自己的身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让学生信赖、信服,才能让学生感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之美,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只有抓牢师德师风这个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才能建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矢志钻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才能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西南交通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的提升。把思政专题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开通职称“双通道”,形成思想政治与业务发展相互融合的双螺旋DNA。在实践中形成“参培—实践—研讨—反思—提高”的教师支持链条,让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燃起教学热情,乐于投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尝试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能力。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
师德师风建设主要画好四条线。第一条线是制度和规章的底线,构建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第二条线是目标准线,锁准一流定位,明确家国担当,承担起一流大学建设中教师的应担之责,有大目标才会有大成就。第三条线是培养的基线。为青年导师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跟学校青年教师的挂职锻炼、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拓展实践能力。第四条线是榜样的标线。树立典型榜样,注重团队发展,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影响更多的人。